1/11/2025

也許這就是五十歲以學易的意思

以前,由於年紀和人生閱歷的限制,玄善堂對朱鵲橋老師的《鵲橋絮語》內容並沒有太多感觸。

然而,這幾年來,玄善堂開始了另一種生活形式,生活節奏也有所改變,對於身邊的人和事有了新的體會,對書中的內容自然也有了不同的領悟。

其中有一篇講述了兩位朋友對待退休生活的不同態度。

一位生活刻板,事事拘謹;另一位則生性豁達,不拘小節。

前者退休不久便覺得生活苦悶,有渡日如年的感覺。後者建議他尋找新的興趣,於是帶他到馬場見識一番。

故事的結局朱老師並未詳述,但這段經歷讓玄善堂深刻體會到,生活的質素並不完全取決於外在環境和條件(當然這些也很重要),更主要的是我們用什麼心情去面對。

所謂內因決定外因。

只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,即使外在環境稍欠如意,生活仍然是美好的。

相反,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,即使擁有億萬家財,奴僕成群,也會終日愁眉苦臉,惶惶不可終日。

另一篇文章論及三角關係,朱老師提到:

「煩惱來,是一定要來的。起初只有一個人在心靈上受到創傷,但沒有人甘心失敗,於是糾纏,互相鬥法,繼而兩個人都受傷,最後三個人都受傷。」(P.176

這段話讓玄善堂想到早前某「中年」人的多角關係,發展過程真的如朱老師所言,彷彿是他親眼的看見一樣。這些就是人生經驗!

相信只要有人類存在一天,這些複雜的感情關係仍會發生,甚至可能更加混亂。

這究竟是社會的進步,還是人類道德的大倒退?

最後,玄善堂看到一句非常突出的話:

「替人算命,可以講清楚未來的吉凶走向,但沒有必要替人作主,越俎代庖。」(P.180

這句智慧金句讓我想起年初替人算命時,因為過於投入,給予太多意見而招來疏遠,實在可惜。

所謂經一事長一智,就當是買個教訓,以後待人處事也不必過於投入,給予客觀分析,點到即止即可。

記得孔子曾說過「五十歲以學易」,即要有一定的人生經驗,才會開始明白《易經》的智慧。

這本書,玄善堂之前已看過不下三、四次,但沒有一次的反省和得著是如此深刻的。

說好聽一點,是人生經驗豐富了;說坦白一點,就是玄善堂漸漸的開始老了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