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治二十八年(1895年)一月,正值中日甲午戰爭,日軍攻陷威海衛,清軍北洋艦隊悉數退守劉公島,繼續與日軍作戰。二月五日,高島為之後的戰爭形勢占卜,筮得《澤火革》,四爻動,變《水火既濟》。
我們一同看看高島大師怎樣分析卦象,大師說:
此卦我為內卦,屬《離》火,清為外卦,屬《兌》金,有以火鑠金之象。卦名曰《革》。
革者,改革也。四爻正當變革之時。以火器攻打鐵艦,是全勝之占也。
我們先不談戰爭最後的結果(大家都知道清軍戰敗了),嘗試在高島的分析裡,偷學一招半式,如何解卦。
首先,戰爭分敵我,故要分彼此,內卦一般代表自己,而外卦則表示對方。
現在,內卦(我)為火,外卦(彼)為金,即有火剋金,我剋彼之象,由此判定我方佔優的大局。
之後,再以火剋金,來推論「以火器攻打鐵艦」的戰略運用而獲勝。
結果怎樣?高島記述:
後果以水雷擊沉艨艦,至十二日,北洋艦隊悉敗,炮台亦歸我有。
最後,果然如高島所料,日軍是用「水雷」和「炮台」(火)來打敗清軍。
在此,玄善堂想有一點補充,就是「季節」(時間)的重要。
在此例裡,高島提到「一月三十一日」、「二月五日」,即是初春之際。
春季木旺火相,火即日軍,正值得助之時,可謂氣勢如虹;相反,金即清軍,正處於休囚之地,強火剋弱金,那有不勝之理?
《易經》的卦象,能把戰爭的概況與結果預泄天機,亦一奇也。
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