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/2/2016

中醫與命理

相信大家都聽過甚麼是「五術」:醫、卜、星、相、山,其中「醫」就是醫學,「卜」就是占卜(包括命理和易卜等預測學),古人又說:「醫卜同源。」為甚麼「醫」和「卜」會經常連在一起呢?原因很簡單,因為它們的學理,都是建基在陰陽、五行之上。

早前,玄善堂閱讀了一些中醫入門的書籍,發現當中有不少理論和命理是很相似的。

中醫學與陰陽五行結合,把人體視為一個整體,五臟六之間相互滋生,相互制約,共同維持整體環境的穩定狀態。當五臟之間正常的調節受到破壞,就會出現互相衝擊的現象,就是「病理狀態」。用這段話來概括八字的結構狀態也是十分適合的。「人體」就是整個八字結構。「五臟六腑之間」就像是日主以外的七個字。「(臟腑之間)相互制約,共同維持整個環境的穩定狀態」就像是說八字的格局的組成,一旦格局結構出現問題(原局或歲運的破壞),格局就會產生缺陷,命主就會出現凶險的情況,這就如上文所言,人體因五臟六腑出現互相衝擊而產生的「病理狀態」。

另外,古代醫學中,以五行為重要的器官分類,病重時,醫師會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運用相應的療法,幫助病者改善病情。首先是「相生規律治則」,例如當中有「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」的理論,療法包括:「滋水涵木法」,滋養腎陰()以養肝陰(),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之症。又有「培土生金法」,補脾()益氣而補益肺()氣,適用於因脾胃虛弱而不能滋養肺臟之症等。這種說法,與命理學上對日主或六神「強則抑損,弱則生扶」的理論是同出一轍的。

此外,中醫也有「相剋規律治則」,即是「抑強扶弱」的理論,具體方法是剋制機能亢進的器官,以扶助機能衰退的器官,療法包括:「抑木扶土法」,以疏肝健脾葯治療肝旺脾虛的病症。這理論,與命理上忌神要加以制約,例如當日主弱,傷官太強而使日主泄氣太甚時,須以印星來生扶日主,抑制忌神傷官的方法(「傷官佩印」)是沿出一途的。

在不少的命理書籍中,都有記錄從八字可以看病的真實個案。故此,玄善堂認為,中醫師不妨同時兼修命理,做到「醫命」相修,在醫治患者時,同時參考其命理的喜忌,為患者選出最適切的診治方法,對加速治理病患,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各位中醫師不妨多加考慮。

中醫和命理的學理同是建基於陰陽五行,故兩者在操作上有很多相似之處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