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/4/2014

從《晏子使楚》想到的相學問題(一)

在中學時期,讀過一篇文章名為《晏子使楚》。有一次,齊王派大夫晏子去訪問楚國。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,想乘機侮辱晏子,顯顯楚國的威風。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。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,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,從堂下走過。楚王看見了,問他們︰「那個囚犯犯的什麼罪﹖他是哪裏人﹖」武士回答說︰「犯了盜竊罪,是齊國人。」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︰「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,幹這種事兒﹖」楚國的大臣們聽了,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,以為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臉了。哪知晏子面不改色,站起來,說︰「大王怎麼不知道呢﹖淮南的柑橘,又大又甜。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,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果子,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﹖同樣的道理,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,好好地勞動,一到楚國,就做起盜賊來了,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。」楚王聽了,只好賠不是,對晏子亦不敢加以輕視了。

其實,人和植物又怎可以等同呢?難道所有齊國人到了楚國都會做賊嗎?當然不會啊!明顯晏子在這裡是偷換概念,把人和橘樹混為一談。既然晏子的解釋不對,那麼,是甚麼原因改變人的行為呢?(待續)

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