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/3/2014

談談算命的問題:看《楊力講易經》後有感


在農曆新年假期裡,在家中看了《楊力講易經》一書。作者楊力女士是國學大家,著名易學家,中醫學家,研究《易經》50年,從事研究生《易經》、《黃帝內經》教學26年,是一位值得後學敬佩的學者。

《楊力講易經》全書共有二十講,內容豐富,包羅萬有,例如有「《易經》合和觀與和諧社會」、「《易經》自強觀與民族魂魄」、「《易經》思維觀與民族智慧」、「《易經》陰陽觀與中醫智慧」等等。其中有一講提到「《易經》全息觀與預測智慧」,當中有些看法,玄善堂並不太同意。當然,以玄善堂的井蛙之見,根本不配去批評權威的大學教授。但是,本著學術百花齊放的精神和對捍衛術數文化的使命,玄善堂還是大膽地向教授提出異見。以下黑色字體是楊力教授的原文,而引號內的紅色粗體字是玄善堂的拙見。 

不管占卜者用怎樣的語言去給被占卜者分析,算命都是唯心成分很大,無論哪一種算命的方法和被占卜者都不存在直接聯繫。[年月日時和被占卜者存在著密切的關係,這是被占卜者的「生命密碼」,如果你懂得解碼,你就能以年月日時來論人一生的吉凶。這是事實。其實,占卜算命用天干地支的具體「事象」來對人命運進行預科,是十分之「唯物」的,有根有據,絕對不是「唯心」的想像!]「算命先生」最強調命理,命理是沒有科學性的,任何一個人的出生年月和人的前程、命運、凶吉根本不存在任何必然性聯繫。而命理最重視的就是出生年、月、日、時,算命的人就認為命理決定這個人的一生,這實在是太唯心了。所謂命理,就是被算命人的生辰八字中的五行盛衰問題,雖然「算命先生」把五行和天干地支相結合,但仍然缺乏科學性。[基本反駁理由如上。另外,從來就沒有人說過中國的術數是「科學」,而且科學不能解釋的事物實在太多了,難道這些事情都是假的嗎?] 

我們認為一個人的「命」是不能自己掌握的,比如一個人是出生在帝王家還是在乞丐家,這不能由自己決定,但「運」卻是自己可以掌握的,《易經》強調自強不息,就更不應該去相信甚麼算命。[作者對「命運」有誤解。首先,玄善堂也得同意作者說人的「命」是無得選擇的觀點。不過,現在流行擇日產子,這個「不可能」都已變成「可能」了。至於這種人為地製造出來的「命」能否算得準,現在仍未有公論。其次,「運」也是無得選擇的。所謂的「運」,是由月柱來決定的,既然人的「命」是不能夠選擇,則「運」同樣也不可以選擇。毛澤東讀廿四史時,便用「時來天地皆同力,運去英雄不自由」來評論南朝梁武帝的遭遇。玄善堂不會否定「自強不息」的說法。如果你正在處於背運時,「自強不息」可能會把問題的嚴重性減低,但要成功,就未必了。問題就如你是在順流還是逆流中游泳一樣。在順流游泳,當然很舒服,不費氣力;但在逆流的話,就算你花很大的氣力,可能也敵不過逆流的衝力而被衝走。]我們學《易經》,要向孔子學習,學習《易經》的義理、哲理,像孔子說的「吾觀其義耳」。堅決反對算命,算命不是《易經》的精華,只是三千年前的那個時代以天命觀認識事物的產物,把那些原始的方法用於現在只是一種愚昧,所以學習《易經》,就要拋棄糟粕,吸收其中的精華。[「算命」絕對不是「愚昧」和「糟粕」,這同樣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遺產,問題是有無人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吧。相信我們不會因為庸醫斷錯症而視醫學為「愚昧」和「糟粕」,甚至「不科學」吧!] 

為甚麼有些人去算命會被算命先生說得很「準」?那是因為《易經》用六十四卦概括和濃縮了六十四類情況,「算命先生」用取類比象的方法進行類推,當然會有些合理的成分,加上「算命先生」非常善於把握人的心理,所以有時會算得「準」。[如果作者試過給真正懂得算命的人去算命,她就會知道「算命先生」算準了並不是由於「把握人的心理」。因為真正「有料」的大師,在你未發言之前,已可以把你過去的事準確地說出來!]即使把《易經》的占卜和天文曆法相結合,如奇門遁甲,但與每個人的命理仍然沒有必然聯繫。過分誇大人的命理是違背科學的,而且有悖於《易經》的自強不息精神。……至於算命,我們就應該堅決拋棄! 

想從《易經》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六爻中去找一個人的命運是唯心的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是中醫學的理論指導,但只有13個方子,還不常用,如果學中醫是要從《黃帝內經》中去尋找每個人的治病方子是不可能的。同樣,《易經》的預測思維,是給人們提供預測方法和選擇智慧的,如果想在《易經》中去推算每個人的命運是不可能的。[玄善堂同意作者的觀點,《易經》是不可能把人的一生算出來。因為現在不會有人用《易經》來算命的,一般人只會用《易經》來占卦,求問吉凶,決疑解惑。要算命,有很多方法,例如紫微斗數、子平命理等。為甚麼作者見多識廣,還對「算命」這樣的「無知」?堅持「算命」是迷信,而不顧一切擺在眼前的真實例子的做法,又是否「科學」的態度?這種無視客觀地存在的事實來否定術數(算命)的做法,又是否「迷信」(過分相信科學)] 

以上的內容,只是玄善堂膚淺拙劣的看法,並沒有任何研究或理論作基礎。如有不對或冒犯之處,還請諸君多多包容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